喜報!衡水泰華中學多名教師在衡水市中小學優質示范課評選活動中榮獲佳績
來源:
|
作者:衡水泰華中學
|
發布時間: 2023-07-08
|
107 次瀏覽
|
分享到:
近日,從衡水教育科學研究所傳來捷報,我校教師參加的2023年衡水市中小學優質示范課評選活動中共有8名教師榮獲一二等獎,其中張玲玲、田文秀、宋俊瑩、劉賢、賈肇陽5位教師獲得一等獎,白寧寧、周琦珊、賈美菁獲得二等獎。
該課是高中數學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八章第3節探究與發現的教學內容,是高考考察的熱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簡單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利用祖暅原理探究柱體、錐體體積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為后面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因此它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課教學過程分為5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概念
讓學生觀察得到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一摞書)在改變擺放形狀后體積不變來引入祖暅定理,層層設疑引導學生利用祖暅定理推導柱體體積。接著,利用模具讓學生動手實驗得到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比是3:1,然后小組合作探究,動態圖展示棱柱與棱錐體積關系,歸納出錐體體積。
第二個環節:類比分析,突破難點
由同一摞書的不同擺放引導學生類比分析,總結出構建簡單幾何體來求復雜幾何體體積的兩大要素。
第三個環節:題型歸納,運用新知
引導學生歸納,得到求復雜幾何體體積的步驟方法,并以高考題為背景,讓學生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第四個環節:匯總小結,回顧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柱體、錐體及球的體積以及求復雜幾何體的步驟。讓學生體會到轉化、類比等思想方法在探索新知上的重要作用。詳細介紹祖暅原理相較西方國家提前發現了1100多年,增加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熱情。
第五個環節:課后留疑,激發探究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課前引入中創設海市蜃樓這一自然情境,在疑問、驚嘆中導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驅力,也為后續的聯系生活埋下伏筆。
通過設置開放的小組合作探究實驗,認識全反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從能量角度分析光強變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能量觀念。通過全反射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物理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會物理又為生活所服務。通過趣味實驗“水流導光”、“發光的花束”、“消失的蘋果”和全反射棱鏡、光導纖維在生活中應用的介紹,發展學生的模型建構、科學論證的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意識。
通過課堂小結總結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了當堂所學內容,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把前后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進一步明確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生涯教育是學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指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和培養他們的生涯規劃能力,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學生的生涯探索也應順應時代的需要,了解變化的前提進行自我探索,才能更好的成就未來。
能力探索是高中生進行自我探索的重要內容。本課以爆火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作為導入話題,擬通過創設情境、活動體驗、自我探究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認識智能是多元化的,每個人都具備自己獨特的智能優勢;引導學生思考人工智能時代下如何發展自己的智能,從而更好的規劃未來。
課堂開展以做一個合格“技術人”為主線,從“技術人”擁有發現問題的“眼睛”出發,以“技術人”懷揣一顆“同理心”結束,由表及里,有由淺到深。
環節設置豐富,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有小組合作展示;情景設置有層次,貼近生活日常情景、社會對技術的需求、到攻克國家課題的不懈追求逐步遞進;較好的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課堂中注重激發學生的技術自信、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要具有鍥而不舍的科學技術精神。
高中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經過初中階段體育課的學習和鍛煉,身體形態和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這也為繼續進行提高難度和質量的跳躍素質練習和跳躍技術奠定了基礎。
蹲踞式跳遠技術是初中學生必修內容,從跳遠的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環節來看,助跑起跳成騰空步與高一挺身式跳遠的助跑起跳成騰空步基本一致,因此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跳遠技能,安排挺身式跳遠適合學生的特點。

本課緊緊圍繞課標要求進行設計,凸顯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重點展示了古代非洲與美洲的文明狀態。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自主搜集材料、合作探究等學生活動,豐富學生對非洲與美洲文明的認識。在課程結構上將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和編排,從時空下的非美文明、古文明的多元審視 、古文明的現代啟示三個內涵,層層遞進的由對文明的認識—尊重文明的多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對文明的保護—聯系生活,喚起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最終實現涵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

本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運用討論分析法、情感體驗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蒙面猜猜猜”游戲導入,引出《義勇軍進行曲》這一教學主線。通過組織學生為歌曲填詞,引導學生理解民主和專政的區別和聯系。并通過品鑒歌詞,使學生感受到在國家和英雄前輩“前進”的同時,青少年自身也要“前進”,即思考青少年自身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方案。最后,依托我國“大豆危機”這一現實案例,使學生了解我國國家政權擔負的歷史任務,并理解和掌握我國國家政權的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

通過視頻引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降落傘面以芳綸為材料,對芳綸的原料之一對二甲苯進行苯的同系物的性質進行探究。
引出苯的同系物的命名,苯的同系物的定義,芳香化合物、芳香烴、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間的關系,依據二者燃燒熱可知苯更穩定,對二甲苯更活潑,引出對二甲苯性質活潑,不易與強氧化劑共同儲存;苯不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甲苯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部分小組加入高錳酸鉀過多未褪色。但是,加入少量酸性高錳酸鉀時依然會有未明顯褪色的現象,結合所學超分子性質理論改進。
比較苯和甲苯與KMnO4溶液的反應從中得到的啟示。側鏈受苯環影響易被氧化。對二甲苯甲基上的H原子被Cl原子取代,思考對二甲苯是否還有其他位置可以發生取代反應。引出光照,類比烷烴取代,FeX3作催化劑,考慮苯環取代。
引導思考苯可以與濃硝酸發生取代反應,甲苯是否可以。對比苯與甲苯的結構,以及二者發生硝化反應的產物。引出甲苯分子中的—CH3對苯環的影響,苯環受側鏈影響易被取代。硝基取代的位置均以甲基的鄰、對位為主。進行學生活動, 2,4,6—三硝基甲苯提純大比拼。探究芳綸纖維是否可以實現自動化生產,高性能芳綸纖維的國產化再次見證中國制造的奇跡。最后,提出探索太空之旅需要化學保駕護航。
此次優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我校教師勤于鉆研專業知識、注重內涵提升、厚積薄發,更離不開校領導始終重視教科研工作。我校將再接再厲,積極探索,著力打造更多優質課堂,助力學子快速成長,推動我校教學成績再創新高!